印證過去,見證未來。近日,梅李鎮珍南村為凝聚歷史精神,熔鑄文化輝煌,激發青少年對傳承華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激情,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漢字——中華民族之文化基石
一種符號,萬千個方塊,穿越了五千年時空,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奔騰不息,彰顯著十四億華夏兒女豪情滿懷的文化自信。這就是漢字,是中華民族雄渾豪邁、生生不息靈性之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因此,我們要號召青少年們愛漢字、學漢字,傳承中華文化。
會“畫”的古文字
志愿者小金老師帶領青少年們觀看了影片《三十六個字》。主要講述了一個父親教兒子識字,通過講解象形文字說明中國文字的起源的故事。將生態、季節、時間、傳統美德、人性關懷、數學思維、生活智慧等多種知識和觀念巧妙聯系在一起,讓孩子們目不轉睛。
會“說”的演變史
陶符甲骨、篆隸楷宋,幾千年來,記錄了太平盛世,描繪了戰火硝煙,承載著中華智慧。老師為同學們講述了漢字幾千年來的演變趨勢,介紹了典型的五種字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以及倉頡造字的故事。
會“玩”的漢字游戲
漢字雖歷史悠久而深奧,但也是趣味無窮。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了猜象形字、讀音積累和漢字“找朋友”的文字游戲,小朋友們積極地開動小腦筋,還學會了合作討論,一筆一劃地書寫著漢字。
非遺——華夏之瑰寶
蘇州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青年志愿者給珍南村暑托班的小朋友帶來一節集聲、形、色于一體的“璀璨非遺,文以育人——蘇州非遺”課,引導小朋友們共同領略蘇州非遺的無限風采,感受蘇州非遺的無窮魅力。青年志愿者小張老師以講解傳授與視頻播放共融的方式,詳細介紹了古琴藝術、蘇繡、昆曲等聞名遐邇的蘇州非遺,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側耳傾聽悠揚古琴聲、注目欣賞精巧蘇繡品、用心品味婉轉昆曲音,讓小朋友們在了解與觀賞蘇州非遺的同時,體會非遺傳承人的執著與堅守,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博與獨特,進而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衍紙與京劇——東方美學之碰撞
衍紙是一種獨特的將美傳遞出來的藝術形式,“衍”字,有著“以紙卷成的線條不停彎曲蔓延,象征著事物的無限發展繁衍”之意。其藝術表現能力包羅萬象,可先鋒、可流行、可古典、可抽象。京劇作為中國國粹之一,回溯數百年發展歷程,京劇一直都是“時尚”的。所謂“時尚”,即指時代之風尚,以前屢創萬人空巷的演出盛景,如今也從未停下與各種技術融合的腳步。當衍紙與京劇碰撞,呈現出的是令人贊嘆不絕的美。下圖便是徐老師制作的《國色天香》。
老師與志愿者們還帶領小朋友們一同體驗這一紙藝術,短短一個小時不到的工坊課堂上,老師們運用各色細長紙條與專用工具,詳盡介紹并示范了如何通過衍紙這一既簡單又實用的工藝來制作花朵,孩子們認真地通過卷、捏、拼貼組合等手法完成了制作與裝飾過程,一朵朵花從卡片上躍現。
清涼益夏享快樂,文化遺傳樂傳承,珍南村將全民閱讀與非遺文化巧妙融合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梅李鎮珍南村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