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市校外教育輔導總站)是本市面向21世紀教育設立的新興、獨立、開放的校外教育實施場所。學校按照“一個中心、兩個基地”設計,擁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蔣巷基地和沙家浜基地三個載體,以“紅、綠、藍”三基色的理念推進資源整合,形成“一主兩翼”的辦學格局。
近年來,傳統授教課程與新時代青少年素質教育要求不匹配,基地建設與課程建設之間出現差異,因此,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發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常熟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舉全校之力,發動廣大教師參與到這項基礎性工作中,列出課程開發計劃清單,形成激勵機制,圍繞綜合課程的多元化、序列化、項目化開發來實施。學校把項目化綜合課程開發與實踐作為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推進基地課程研發和實施,取得良好效果,逐步形成了開放化、多元化、復合化、項目化課程體系。
自2018年開始,學校組織骨干力量,利用場館建設優勢,把綜合實踐教育和“非正式科學課程”結合起來,挖掘場館資源及周邊環境資源,進行案例開發與實施,由一節課帶動一類課、由一類課帶動系列課程、由系列課程推動基地總體課程建設。學校依托基地整體規劃,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推進研究工作,讓課程體系更加完整。制定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按照整體規劃和學科課程特點,合理配備師資,組成研發小組編寫教材。以“青藍工程”為抓手,根據課程特點挑選學科教學能手和帶頭人擔任指導教師,并集中培訓,安排指導教師進行聽課、研課。落實過程管理和評價管理,每學期評估,使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持續化、規范化??偨Y交流反饋,再完善課程。每學期舉辦一次“創新課程”展示,根據教師在實踐后總結交流的反饋內容對教材進行有效修正。通過外出學習成果匯報交流來改進課程,推動校本課程實施持續化。
學校在課題研究中以解決問題為主導,確立實踐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方向。圍繞科技實踐、公共安全、禮儀教育、研學實踐、法治人文、三農實踐、生活生存、素質拓展、紅色文化等主題,形成了“紅色文化”系列課程、“地方特色文化”系列課程、“科技吉尼斯”系列案例課程、“科普視界”案例課程、“創客視界”案例課程,以及衍生的農耕勞技類案例課程、研學類案例課程等,共計7個領域11個板塊112門課程。其中,莊月明主編的《人文琴川》《蘆蕩薪火》、邵旦紅主編的《壟上常熟》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在2018年蘇州市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優秀課程評獎中,《道德實踐領域 道德禮儀模塊——“禮之娃”道德禮儀教育課程》獲一等獎、《生活體驗領域 勞動實踐模塊課程》獲二等獎、《科學探索領域 科技吉尼斯模塊課程》獲三等獎;在2019年江蘇省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優秀課程評選中,《“綠色蔣巷”農事體驗課程》《“紙的魅力”科學探究課程》《“禮之娃”道德禮儀教育課程》獲三等獎;在2020年蘇州市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優秀課程評獎中,《紙飛機擲準》獲一等獎,《“衣”技之長》獲二等獎;在2020年蘇州市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特色課程評獎中,《農耕歡樂行》《“衣”技之長》《志愿先鋒學塾》獲一等獎,《我是交通安全小先鋒》《蘆蕩薪火萬家傳》《紙飛機擲準》《常熟花邊》《探秘常熟“亞馬遜”》獲二等獎,常熟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學校獲優秀組織獎;在2020年全省基地特色課程征集活動中,《我是交通安全小先鋒》《蘆蕩薪火萬家傳》《紙飛機擲準》《農耕在田園 勞動愛家鄉》《常熟花邊》《志愿先鋒學塾》《探秘常熟“亞馬遜”》7個作品入圍;在2022年江蘇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優秀課程評選活動中,《尋家鄉名門 承名人精神》《童眼看沙家浜》《希望的田野》獲一等獎,《饅“生”記(勞動教育)》獲二等獎。
學校通過開發項目化綜合課程的大量實踐,提升了學生思想與道德、人文與科學素養,結出了累累教學碩果。近年來,學校接待社會實踐(含勞動實踐活動)、研學實踐8.2萬多人次;開展全市學生基地實踐活動的畫信、征文比賽,有421位學生獲得獎項;參加蘇州市、江蘇省車輛模型、航海模型錦標賽,獲得男子綜合團體冠軍、女子綜合團體冠軍,獲6個大項一等獎42人次。學校取得了地方文化、禮儀、科學、勞技、藝術教育等方面的項目化實施成果,推動全市中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研學實踐基地、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科技教育四星級集體、江蘇省勞動教育中心組組長單位、江蘇省紅色文化教育中心組副組長單位、蘇州市未成年人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常熟市校外教育示范基地等,在省文明辦省級基地測評中連續三年獲一等獎。2023年2月,學?;乇皇〗逃龔d評為江蘇省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優秀基地,并在“江蘇衛視”官方媒體進行了優秀基地的展播。 (市校外教育輔導總站)